2017年,我校“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7的高水平论文21篇。
谢海明教授在锂硫电池、锂空电池及相关材料取得系列成果,连续发表《MAT SCI ENG R》(121,1-29,2017,IF=29.28)、《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7, 1601906,IF=16.721)并在2017年2月和8月两次荣登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热点文章排行榜Top10、《J. Mater. Chem. A》(2017,2,8280-8286, IF=8.262)、《J. Mater. Chem. A》(2017, 5, 544-553, IF=8.262)。
王春刚教授、李鹿博士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取得新进展,首次设计合成一种由超小的氮掺杂碳包覆过渡金属氧化物组装而成的石榴状Fe3O4@N-C纳米簇,作为电极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 10.1002/aenm.201702347,IF=16.721)。
吴兴隆副教授在钠离子电池取得重要成果,设计并可控制备了一个具有高工作电压的NASCION新型正极材料,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2017,29 (33), 1701968 IF=19.791 );孙海珠教授巧妙采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对钙钛矿纳米晶进行修饰然后将其复合到聚合物中,构筑了高效发光器件,该器件的发光效率目前是基于杂化钙钛矿量子点的最高效率,相关工作发表《Advanced Materials》(2017, 29, 1701153 IF=19.7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