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德利教授、王岭教授、武永华教授以及钟志伟讲师研究团队在生态学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王德利教授、王岭教授研究团队基于近20年的长期研究,在草地放牧生态领域不断获得系列突破性成果。近5年在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cology(2014),Journal of Ecology(2018,2019),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5,2016,2018),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2018),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 (2017,2018), Ecological Application(2017),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7),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5,2019) 等发表有关草地放牧管理与利用的研究论文,在本领域产生显著影响,获得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

  特别是在2018年,基于我国东北松嫩草地的长期放牧试验研究,针对放牧生态学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获得对“多样化家畜放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作用及调控”问题的认知突破。该研究首次发现,多样化家畜放牧管理(即包含牛羊等多种家畜的混合放牧方式)能够提高草地生物多样性,进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这种多样化家畜放牧管理方式将大大提高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潜在利益;同时进一步研究证明:在受到放牧家畜强烈干扰的草地生态系统中,保护草地多营养级的生物多样性,即保护包含地上植物、昆虫、以及地下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研究论文以王岭为第一作者,王德利为通讯作者,刘鞠善、朱慧、钟志伟等为共同作者,于2019年3月,被《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接受发表。

  该研究成果突破了一直以来“仅以控制家畜数量为导向的粗放式草地放牧管理”的传统理念。以该研究理论为基础,强调并提出“同时考虑放牧家畜的数量、种类及多样性特征的精准草地放牧管理技术”(编制了我国第一个家畜混合放牧技术标准)。这些理论与技术成果将为新形势下的草地放牧管理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及关键技术基础。

  此外,王德利教授、钟志伟讲师研究团队还在家畜放牧对草地节肢动物食物网影响,以及家畜与昆虫之间互惠机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以“Ecosystem engineering strengthens bottom-up and weakens top-down effects via trait-mediated indirect interactions”为题于2017年10月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王德利为通讯作者,钟志伟为第一作者。该研究揭示了绵羊采食通过改变生境结构,而对蜘蛛和蝗虫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改变蜘蛛-蝗虫捕食关系的机制。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理解放牧草地的虫害爆发机制,并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放牧管理措施制订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校武永华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其建立的“分子谱系生态学方法”,重建了重要鸟类和哺乳类群祖先的昼夜活动模式,推断其进化起源的自然选择的生态机制。近期,武永华教授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以“Convergent evolution of bird-mammal shared characteristics for adapting to nocturnality”为题,于2019年2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该研究发现对于理解不同生物类群“内温”的进化起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鉴于鸟类与哺乳类内温进化与其早期夜行低温的关联,结合文献报道的其它生物类群(如lamnid sharks, billfishes, tunas, Indian python, tegu lizard, leatherback turtles)内温进化与低温的普遍相关性,本研究提出了关于内温进化的广义生态模型,认为不同生物类群内温的进化可能是一种在低温环境下生存的适应策略。该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观点,即认为内温进化是出于可持续活动或者亲本照顾的需要。

科学技术处
2019年3月25日